孟津的渡口,旌旗蔽日,战船林立。
八百诸侯的军队在这里集结,总兵力超过了五十万。他们来自天下各地,有西岐的精兵,有东夷的勇士,有淮夷的悍卒,还有许多不满纣王暴虐统治的商朝属国军队。
这是吕尚和姬昌精心策划的一次“观兵”。名为观兵,实为阅兵,目的是向天下展示西岐的实力,试探诸侯的态度,为推翻商朝做最后的准备。
姬昌站在一艘巨大的战船上,看着眼前的壮观景象,感慨万千。他想起了自己在羑里的七年,想起了吕尚的辅佐,想起了西岐的崛起。他知道,这一天,他等了太久了。
“先生,你看这阵容,足以推翻商朝了吧?”姬昌问道,眼中充满了期待。
吕尚站在姬昌身边,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军队,摇了摇头:“还不够。”
“不够?”姬昌惊讶地问道,“五十万大军,还不够吗?”
“兵力虽然够了,但人心还不齐。”吕尚解释道,“这些诸侯虽然都不满纣王的统治,但他们也各有各的心思。有的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,有的则持观望态度,随时可能倒戈。我们必须让他们真正地团结起来,形成一股合力。”
“如何才能让他们团结起来?”姬昌问道。
“很简单。”吕尚微微一笑,“我们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,一个能让所有诸侯都为之奋斗的目标。”
“什么目标?”
“推翻纣王,建立一个新的王朝。”吕尚语气坚定,“一个没有暴政,没有压迫,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。”
姬昌沉思片刻,点了点头:“好!就以这个为目标!”
他登上船头,对着所有诸侯高声喊道:“诸位诸侯,纣王暴虐无道,残害忠良,鱼肉百姓,已经引起了天怒人怨。我姬昌今天在此发誓,愿与诸位同心协力,推翻纣王,建立一个新的王朝,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!”
诸侯们听了姬昌的话,纷纷欢呼起来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都是饱受纣王暴政之苦的,姬昌的话,说出了他们的心声。
但也有一些诸侯,心中仍然存有疑虑。一个来自北方的诸侯大声喊道:“西伯侯,我们凭什么相信你?你若建立新的王朝,会不会也像纣王一样,对我们进行压迫?”
这个问题,问到了许多诸侯的心坎里。他们都看着姬昌,等待着他的回答。
姬昌看着那个诸侯,郑重地说:“我可以向天下人保证,若我建立新的王朝,定会实行仁政,善待百姓,尊重诸侯的权利。我会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,约束君主的权力,保障百姓的利益。”
“空口无凭,我们凭什么相信你?”另一个诸侯喊道。
吕尚上前一步,朗声道:“诸位诸侯,西伯侯的为人,天下人有目共睹。他在西岐推行仁政,百姓安居乐业,这就是最好的证明。若你们还不相信,我们可以立下盟约,若西伯侯违背誓言,天下诸侯共讨之!”
诸侯们听了吕尚的话,纷纷点头。他们知道,吕尚是个言出必行的人,有他做担保,他们可以放心。
于是,姬昌和天下诸侯在孟津签订了盟约,共同发誓要推翻纣王,建立新的王朝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孟津之盟”。
盟誓之后,吕尚开始对诸侯联军进行整编。他将联军分为左、中、右三军,分别由南宫适、姬发和他自己统领。他还制定了严格的军纪,要求士兵们听从指挥,奋勇杀敌。
在整编军队的同时,吕尚也没有忘记发展生产。他知道,战争不仅是兵力的较量,更是国力的较量。他组织诸侯联军中的工匠,大规模生产连弩车、投石机等新式武器;他还组织百姓,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食和物资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诸侯联军的战斗力不断提高,士气也越来越高涨。而商朝的统治,则越来越腐朽。纣王沉迷于酒色,不理朝政,朝政大权被妲己和费仲、尤浑等奸臣把持。百姓们怨声载道,纷纷起来反抗。
吕尚知道,决战的时刻,终于到了。
“西伯侯,是时候出兵了。”吕尚对姬昌说。
姬昌点了点头:“好!传我命令,诸侯联军,兵发朝歌!”
五十万诸侯联军,在姬昌和吕尚的率领下,浩浩荡荡地向朝歌进发。他们的旗帜上,都写着“吊民伐罪”四个大字,表达了他们推翻纣王、拯救百姓的决心。
一路上,不断有百姓加入联军,还有许多商朝的士兵临阵倒戈。联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气势也越来越高涨。
朝歌城内,纣王得知诸侯联军前来讨伐的消息,终于慌了神。他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,但大臣们要么沉默不语,要么互相推诿,没有人能拿出一个有效的对策。
“一群废物!”纣王气急败坏地说,“难道就没有人能抵挡诸侯联军吗?”
这时,费仲站出来,谄媚地说:“陛下,不必担心。诸侯联军虽然人多势众,但他们都是乌合之众,不堪一击。我们只要派大军前往迎敌,定能将他们一举击溃。”
纣王听了费仲的话,心中稍安:“好!就由你统领大军,前往迎敌!”
费仲虽然嘴上说得好听,但心里却十分害怕。他知道,诸侯联军的实力强大,自己根本不是对手。但他又不敢违抗纣王的命令,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。
费仲率领商朝的大军,在牧野与诸侯联军相遇。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,即将拉开帷幕。